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理财理财
厦工股份,做好“加减法”*ST厦工破局重生
网络 2023-10-18 04:17:46 理财 已有3人查阅
导读*ST厦工(原证券简称“厦工股份”)日前披露,在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上,公司的重整计划获得债权人高票表决
冒进被拖垮
厦工始创于1951年,具有六十余载的工程机械制造历史。公司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、轮式推土机、中轴距装载机、越野叉车及天然气装载机,为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。1992年,厦工作为唯一的国产工程机械品牌远征南极。2005年,“厦工”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,获得多项行业殊荣。
对于厦工早前所取得的成就,*ST厦工总裁陈天生直言,公司早期可谓“一穷二白”,但依靠灵活的机制和过硬的产品,先知先觉踩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机遇,进而奠定了在装载机行业的领导地位。“当时厦工的产品契合煤炭行业高效节能的需求,客户愿意选择我们的产品。公司装载机的市场占有率长期在20%-30%,长期处于领先地位。”
陈天生认为,厦工敢为人先,在改革开放之初即推行经销商模式,借此拉动市场销售。“上世纪90年代,一台车炒到50万元,而出厂价不到20万元,当时受追捧程度就和现在的茅台一样。”
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,国内基建行业快速发展,工程机械行业迎来迅猛发展期。2009年-2011年,*ST厦工分别实现净利润1.16亿元、6.18亿元、5.73亿元;为进一步提升利润,公司通过定增、发债等方式,大规模投资挖掘机业务,扩建装载机生产基地。
但业绩猛增长背后潜藏危机。2011年前后,与行业其他企业一样,*ST厦工推行过度信用销售,形成大量应收账款;同时,大规模扩张产能,库存急剧增加。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,工程机械行业自2013年开始产能严重过剩,行业竞争加剧步入深度调整周期,销售量只有高峰时的40%。受此影响,*ST厦工的产品销售额下降,大部分应收账款无法收回,坏账率上升。加之此前扩大生产大幅举债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,同时因产能过剩,人员配置与销售规模不匹配,导致综合固定成本高居不下。
陈天生感慨道,在当时的情况下,企业去杠杆、苦练内功、处置过剩产能,多家同业公司都在去产能、抓应收账款。但*ST厦工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错过了最佳自救时机,这才一步步陷入困境。
截至2018年末,*ST厦工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7.57亿元,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-1.85亿元,资产负债率为100.74%。2019年4月30日,因净资产为负,厦工股份被“戴星戴帽”成为“*ST厦工”。
刮骨疗伤
*ST厦工面临债务负担沉重、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脆弱等问题。为彻底根治诸多“病症”,重整成为解决公司所面临一揽子问题的最佳方案,通过市场化、法治化的方式帮助公司脱困,实现振兴。
军人出身的张振斌临危受命,并推出“加减法”的策略,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去冗员。对于老国企*ST厦工而言,减员瘦身计划执行并不简单。张振斌称,尽管困难重重,但厦工人给予了充分理解。“加减法”按照“三同步”的原则推进:机构调整以未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同步筹划;减员与引导再就业同步进行;特殊情况特殊处理,争取政策支持同步推进。
资金也是重整过程中的一大难题。“一是欠银行的钱,二是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的钱,三是需要给供应商的钱。”张振斌表示,必须利用政策给予的支持进行重整。“今年年底(重整)基本会完成,厦工的财务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。对于未来厦工的发展,我们充满信心。”
重整破局
本次重整计划之所以得到债权方和股东方的高度认可,得益于重整方案兼顾了各方权益。
《重整计划》显示,截至今年10月30日,共有443家债权人向管理人申报债权,申报债权金额合计38.52亿元。其中,对职工债权不做调整,将在重整计划执行期限以现金方式全额清偿。对于普通债权,每家债权人50万元以下(含50万元)的债权部分,均将获得全额现金清偿。而超过50万元的部分,则按照“留债展期 以股抵债”的方式清偿。
*ST厦工以现有股份为基数,按每10股转增8.5股的比例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份,共计转增产生8.15亿股股份。这部分转增股份不安排向原股东分配,全部用于偿付债务和补充*ST厦工生产经营所需资金。
*ST厦工重整工作顺利推进有赖于法院的支持。厦门中院主审法官王欣欣表示,厦门中院依法公正高效推进*ST厦工重整案各项审理工作,依法保护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,推动厦工实现重整,为厦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。
期盼新生
破产重整,在厦门市国资委主任王龙雏看来,这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机遇。
王龙雏指出,厦工目前遇到一些暂时性困难,(重整)应该说是个机会。“厦工作为产业发展平台,未来立足高端制造业,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引入更多资本,并计划通过混改带动更快发展,所以说这是一个契机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*ST厦工的行业前景发生了改观。工程机械行业经历行业周期深度调整后,迎来新一轮国际化发展、转型升级的机遇。工程机械行业于2017年开始触底反弹,整体规模持续良性增长。业内人士推测,未来五年将是工程机械行业提质增效、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、机遇期。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,智能化、高端化将成为工程机械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。
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
更多精彩资讯,请来金融界网站(www.jrj.com.cn)
本文标签:
很赞哦! (0)